2019年12月23日,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的现场,“完整版”的中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。
在制度安排上,民法总则的变化对社会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应。
中国首部民法典包含哪些内容 ?
中国首部民法典由7编加附则共84章、1260个条文构成。第一编为总则,之后依次为物权编、合同编、人格权编、婚姻家庭编、继承编和侵权责任编。
据中国法院网报道,德意志法系国家的民法典普遍采取提取公因式的立法技术,将民法典中普遍适用的共性、一般性、基础性规则规定于总则编。在此基础上,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要与民法总则进行协调。
从通则到总则,民法典纲领发生了哪些变化
民法总则在民法通则的基础上,对民法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规定进行了补充、完善和发展。其中,民事活动应遵循绿色原则、保护数据、网络虚拟财产等新增条款,体现了民法总则融入中国特色,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。
民法总则带来的变化,还体现在对民事案件的判罚上。自2017年10月民法总则正式实施以来,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民法总则为法律依据的民事案件判决书多达52.3万份。其中,案由涉及合同、无因管理、不当得利纠纷的判决书有38.9万份,占到判决书总数的74.4%。在民法总则正式实施后,超过七成的案件都与合同纠纷有关。
从民事合同纠纷的具体判罚来看,民法总则在正式实施后,对现行民事单行法的判罚依据进行了有效的扩充。例如,当合同受新冠肺炎等不可抗力因素阻碍时,在判罚过程中会酌情调整民事责任的承担情况。
此外,民法总则的变化还体现在为未来立法预留了解释空间。如第一百二十条指出的,法律对数据、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,依照其规定。这种措辞既充分考虑了互联网、信息技术等对现实的影响,又为新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新问题留足了空间。在民事案件判罚的应用上,这种“留白”的方式也为判罚尺度预留了空间。通过裁判文书可以发现,在个人信息泄露的判罚过程中,会对个人信息数据进行严格的侵权定性,以此来衡量判罚标准。
分编草案热议不断,离婚冷静期最受关注
据新华网报道,民法典在编纂中通过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,累计收到42.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。从人大网公布的民法典征求意见情况来看,各分编草案中讨论人数和提出意见最多的是婚姻家庭编。
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》、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》等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和补充。包括修改患有疾病禁止结婚的相关内容,放宽收养限制,增加一个月的离婚冷静期等。其中,为减少轻率、冲动离婚而引入的离婚冷静期制度,在近期曾两次上榜微博热搜,阅读量和讨论度均超过民法典相关的其他话题。
据北京青年报报道,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在两会前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,这项制度是“以极少数人的婚姻问题强迫大多数人为此买单”。她认为,多数人在决定婚姻大事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闪婚闪离的人可能不足5%。在微博热搜的讨论中,许多网友认为设立离婚冷静期看似是为离婚提供缓和期,实际上是延长离婚的痛苦期,消磨离婚的勇气。而对于家暴等非正常离婚的情况,离婚冷静期意味着增加侵害的可能性。为了发挥离婚冷静期的积极作用,建议细化规范离婚冷静期的适用范围。